鲁源新村民宿预订非常火爆。
游客夜晚在鲁源新村游玩。
游客入住鲁源新村。
鲁源新村民宿村外貌。
身处尼山脚下,嵌于鲁源河怀中,青砖灰瓦的楼房依山而建,小巷村道干净整洁,木门篱笆掩映在绿树碧草之间……在济宁曲阜尼山镇的鲁源新村,220家民宿,不分季节预订紧俏,深受游客喜爱,是实打实的“民宿村”。从村民将闲置别墅改造为民宿,到成立“民宿联盟”规范经营,再到融入民俗与非遗元素提升体验,这里不仅成为游客青睐的“打卡地”,更让当地村民捧起了“文化碗”,实现家门口就业与文化致富。
文/片易雪通讯员王裕虎
李骁济宁报道
门楣刻家训
小院传温情
暑期的鲁源新村,车水马龙间满是游客的身影,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庭院依山而建,层次交错,黛色的瓦片在阳光下镀上一层温润的光晕。“立志、守信、尽孝、重德”“勤于邦,俭于家,言忠信,行笃敬”——这些统一制定的家风家训,被刻在每家民宿的门楣上,与古香古色的牌匾相映成趣,孔子家乡“尚礼仪”的浓厚氛围,从踏入村口起就扑面而来。
一排排新颖别致的“别墅民宿”掩映在绿树繁花间,白墙灰瓦与房前屋后盛开的绣球、玫瑰、蔷薇等花朵相映成趣,屋檐下的风铃轻响,为这个夏日增添了几分灵动。来自青岛的游客李然带着家人驱车而来,本是一场“说走就走”的旅行,却被这里的景致打动,在心里默默为眼前的民宿打了满分。但他也遇到了“甜蜜的烦恼”——暑期民宿太过火爆,想住上心仪的房间并不容易。
“暑假期间的民宿预订在6月中旬就满了三分之二,下旬就已经全部订满了,火爆程度确实让我们也有些吃惊。”民宿老板刘德金坦言,预订的客人九成来自外地,基本以家庭出游为主。这样的热度并非偶然,从今年五一长假的“一房难求”到暑期的提前满房,鲁源新村的民宿早已成为游客来曲阜旅游“落脚休息”的首选。从价格来看,这里的单间价格在150-200元不等,整个民宿(4室或5室)单价则在600-1000元不等,对单人和家庭出游,都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。
为了让游客住得舒心,民宿不仅提供“落脚休息”的空间,更配套了志愿者主动提供导宿、送餐、景区接送等贴心服务,让初来的游客瞬间感受到孔子故里的热情。一间小屋、一方院落,既能安放旅途疲惫,又能沉浸式感受乡村风情——这正是这座民宿村持续火爆的密码。
闲置房变“会客厅”
留住过夜客
虽说现在鲁源新村的民宿“一房难求”,殊不知,早在2019年,这里却有点“藏在深闺无人识”。6年前的鲁源新村,刚完成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蜕变——2800多名村民告别了旧村“环境卫生差、基础设施差”的窘境,搬进了788套青砖灰瓦的新房。站在整齐排列的新居前,村民们脸上满是乔迁的喜悦。“虽然已经改变了环境卫生差、基础设施差的窘状,可如何让村民住新居的同时,腰包也能鼓起来呢?”曲阜市尼山镇党委委员、鲁源新村党总支书记刘承彪心里有了新的牵挂。
彼时的鲁源新村,还未找到属于自己的“致富密码”。它明明守着“孔子出生地”的文化宝藏,与夫子洞、尼山孔庙相隔不足2公里,却始终没能接住游客资源。
转机出现在与村庄一路之隔的尼山圣境正式开园,尤其是夜游圣境项目的推出,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乡村旅游的大门。“游客不再是当天往返的短途游,不少人想在景区附近住下来,这就是商机!”刘承彪盯着景区门口逐渐增多的外地车牌,心里慢慢有了主意:发展民宿,让游客“住下来”,更让村民“富起来”。而新村搬迁后的闲置房屋、尼山圣境的客流带动,这两个“恰巧”出现的条件,让鲁源新村与“旅游饭”的缘分悄然开启。
第一个敢“吃螃蟹”的是村民吴德芹。在刘承彪的鼓励下,常年在外务工的她毅然返乡,把自家闲置的别墅改造成了“圣源民宿”。从最初仅有的4间客房,到如今扩至20多间,吴德芹的民宿越做越红火。每逢节假日,“圣源民宿”的订单接踵而来,常常提前半个月就被订满。“去年光民宿收入就有十多万元,比在外打工强多了!”吴德芹算起账来,眼里满是笑意。
吴德芹的成功像一颗“种子”,在鲁源新村扎下了根。随着尼山圣境的游客越来越多,村民们纷纷学着改造房屋、开办民宿。从2019年底第一家民宿开业,到如今220余家民宿连片成规模,曾经闲置的新房变成了游客青睐的“旺铺”。村民们不再靠天吃饭,而是用一间间民宿接住了文化旅游的“红利”,稳稳捧起了“旅游碗”。
民宿管家解烦忧
迷路游客变回头客
民宿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增长,而鲁源新村这个民宿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,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。彼时,村里的民宿配套设施跟不上接待需求,有的民宿连基础的遮光帘、卫生间检修都顾不上;价格更是没有标准,同样规格的房间,有的要价高,有的为了抢客压低价格,形成了无序竞争;更让游客头疼的是,部分民宿藏在深巷里,导航定位不准,游客拖着行李在村里绕圈,好不容易找到地方,游玩的兴致早已打了折扣。这些问题不仅让游客体验感大打折扣,长此以往,民宿村的招牌也可能被砸。
“不能让好不容易做起来的产业走下坡路。”刘承彪当机立断,提出整合资源成立“民宿联盟”。联盟就像一根线,把分散的民宿串成整体,统一制定服务标准、规范价格体系、协调配套设施建设,而民宿管家则成了串联各方的核心纽带,80后小伙孟赢南就是其中的代表。
孟赢南管理着90多家民宿,他的一天从清晨的“民宿巡查”开始。天刚蒙蒙亮,他就揣着笔记本在村里的小巷里穿梭,这一圈走下来至少要两个钟头,手机上的运动步数不到9点就逼近2万。他要检查每家民宿的卫生是否达标、消防设施是否完好,还要和民宿主人聊聊前一天的接待情况:“张婶,昨天游客说淋浴水压有点小,记得叫人看看”“李叔,今天有带小孩的客人,儿童拖鞋别忘了准备”。遇到游客的特殊需求,他更是记在心上:上海游客想念家乡味道,他特意嘱咐民宿主人准备曲阜菜煎饼;淄博游客想看“金声玉振”演出却没买到票,他第二天一早七点就赶到尼山圣境排队,花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帮游客买到票。
对于民宿主人,孟赢南更是“贴身帮手”。针对村民“不会用预订平台”“方言沟通难”的问题,他手把手教操作、准备翻译纸条;针对部分民宿位置偏僻的问题,他推动设立“民宿服务中心”,以“专人引导入住”解决游客迷路难题。“现在游客再也不会迷路了,我们的入住率比以前提高了三成!”民宿主人刘培和说。
“联盟成立后,大家不再比谁价格低,而是比谁服务好。”“锦玉民宿”店主孔卓深有感触。联盟统一了民宿的基础服务标准,定期组织民宿主人交流经验,孟赢南这样的管家还会收集游客反馈,帮大家改进不足。更重要的是,联盟推出了门票代购、景区接送、文化体验预约等增值服务,游客住得舒心,回头客自然越来越多。
拓论语、做糕点
民宿里体验儒家生活
鲁源新村这座民宿村能做到“不分季节预订紧俏”,其秘诀还有“文化”二字。这里的每一间民宿、每一条小巷,都浸润着孔子故里的文化基因。为了让文化“看得见、摸得着、能体验”,村里精心打造了“儒源乡集”文化街区。走进街区,青砖铺就的路面蜿蜒向前,两侧的建筑保留着传统样式,门楣上的“礼”“仁”等字样与家风家训相映成趣。街区里运用声光电多媒体技术,将尼山书房、礼乐雅集、手造集市等六大主题空间串联起来,游客走在其中,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的儒家场景。
白天,拓印台前总围着不少游客,在老师的指导下,亲手将《论语》中的经典语句拓在宣纸上;射箭场上,孩子们拉着传统弓,体验古人“射以观德”的礼仪;到了饭点,孔府菜的香气从餐馆里飘出,孔府糕点的甜香在巷子里弥漫,游客们围坐在一起,品尝“诗礼银杏”“什锦葵花干贝”等特色菜品,听店主讲菜品里的文化故事。夜晚的街区更有韵味,灯笼亮起时,偶尔还能看到身着汉服的表演者进行传统礼仪展示,游客们驻足观看,不知不觉就沉浸在儒家文化的氛围里。
而在街区的“汉风艺术”商铺里,村民胡享享拿着彩色丝线编织手工艺品,她的身边围坐着几位游客,都在跟着线编老师学习。剪纸艺人孔阿姨更是把工作室搬进民宿,游客住店时可以跟着她学剪“福”字和孔子像,她的剪纸作品也成了抢手的纪念品;面塑师傅会带着彩色面团到民宿里,教孩子们捏制孔子像、十二生肖;布老虎制作、泥塑等非遗项目也都通过民宿找到了“用武之地”。
如今,“住民宿、游乡村、重体验”的模式,让鲁源新村从单纯的“住宿地”变成了乡村文化游的热门打卡地。淄博游客王琦一家住过“听雨轩”民宿后,特意多留了两天:“本来只打算去尼山圣境玩一天,结果住进来就不想走了。在民宿里学拓印,去街区逛手造集市,晚上还能听老先生讲《论语》,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之旅。”
游客在古村巷陌中感受儒家风情,村民在文化传承中实现增收。文化也成了连接游客与村庄的纽带,也成了产业振兴的核心动力。“我们不仅让村民捧起了‘文化碗’,更让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。”在刘承彪看来,这也正是文化复兴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。
双融配资-股票的杠杆交易-银川股票配资-配资10倍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